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词的大家,与辛稼轩风格殊异而平分词坛,南宋中叶以后的词人,大抵分别受到辛、姜两家的影响。
姜夔诗词兼工,而且著有《白石道人诗说》。
姜夔作诗,最初是学江西派的,取法黄庭坚,步趋惟谨,“一语噤不敢吐”
,用了很多苦心,后来“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
(《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于是姜夔从黄诗中摆脱出来,自辟蹊径,而归本于自然。
姜夔论诗极重精思。
其所著《诗说》中说:“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
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
他又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
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出于意外,曰意高妙。
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
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前三种高妙,皆由苦思得来,至于“自然高妙”
,则由奇返常,用思而不见痕迹,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姜夔论诗的见解,大概也是受到江西诗派的启发。
黄庭坚、陈师道作诗,都贵立新意,用活法,而由精思悟入。
姜夔的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境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
陈郁在《藏一话腴》中称赞的诗是“奇声逸响,率多天然,自成一家,不随近体”
。
姜夔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不在于诗而在于词,他的诗仅是名家,而词则是大家。
在北宋时,作词能开拓新局面而发生影响者,当推柳永、苏轼、周邦彦,而在南宋,则是辛弃疾与姜夔。
姜夔在词中开拓的功绩,在于他能以江西派的写诗的方法运用到词作中,遂创造出一种清劲、拗折、隽澹、峭拔的境界,是以前的词类中没有的。
所谓“清劲”
,即是洗尽铅华,用笔瘦折,气格紧健。
例如:
角招
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