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倚天长剑在辛弃疾词赏析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1][2],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

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3]。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作者。

学者邓广铭在其《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中论及辛词时,曾说:“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他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我曾经在赏析岳飞词的文中说,在两宋词人中,真正胸藏韬略,能提兵杀敌,建立战功,而有实践经验者,只有岳飞和辛弃疾二人。

二人在表达爱国情怀的词作质量与其他作者不同。

辛弃疾好词甚多,只能选择几首略加说明。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辛弃疾通过结合景物与古典两方面的素材,把内心中的恢复中原之志和壮志难酬,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表现的极为曲折,也极为形象。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

《南平县志》记载:“双溪楼在府城东,又有双溪阁,在剑津上。

剑津一名剑溪,又名龙津,又名剑潭,城东西二溪会合之处。

昔时有宝剑跃入潭,化为龙,故名。”

以上是有关此词题目的地理背景的记述。

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

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

以上是有关此地的历史上的传说。

对词题中的地理和历史的背景都有了,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对此词加以评析了。

上半阙开篇两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既可以看作眼前的景物,也可以比喻为沦陷的中原,“长剑”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