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 陈与义词赏析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平生所作有六百多首。

他的诗是学杜甫的,但也很受其前辈诗人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

陈与义不仅长于作诗,并且也工于填词,但所做甚少,只存《无住词》十八首,不及其诗作的二十分之一。

陈与义《无住词》十八首,大部分都是他居住在湖州〈南宋时期的湖州是都城临安(即现在的杭州)的辅京〉青墩镇僧舍时所作,青墩僧舍有“无住庵”

,故以“无住”

为词集之名。

陈与义不但诗写得好,其论诗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曾说:“诗至老杜极矣,东坡苏公(即苏轼),山谷黄公(即黄庭坚)奋乎数世之下,复出力振之,而诗之正统不坠。

……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是诗作的顶峰,在苏东坡、黄庭坚等几代人的努力下,使诗的正统不至于坠落,仍保持原有格调、水平。

如果知道了苏轼黄庭坚所不屑于做的,就可以了解杜甫诗的境界在哪里。

在陈与义生活的北宋末年的词坛风气是,趋重雕饰。

周邦彦即是以“富艳精工”

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

如他最著名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应该是陈与义绍兴五年或六年退居青墩镇僧舍时的作品,当时他年龄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词中的“小阁”

,即指僧舍。

陈与义在词中追忆二十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可以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奔走,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搬迁之余,仅能自立,回忆二十余年的往事,百感交集,沉郁悲凉。

他作词时,并不直写事实,而是用空灵的笔法,感叹南、北宋之间无限的国事沧桑、知交零落的悲凉,内容极其充实,在结尾将诚挚的悲感化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的旷达。

这首词通体疏快明亮,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矜心作意之迹。

张炎在《词源》中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

然而“自然”

并不等于粗率浅露,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陈与义另外两首词也都有以诗为词的特点。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