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慢词 从杜牧到周邦彦

(一)杜牧与秦观的《八六子》

中晚唐诗人采用新声乐曲按拍填词,所作都是小令,做长调者只有杜牧一人,他所做《八六子》词共九十字,也是现存文人词中最早的长调,是一首宫怨词。

《八六子》此调为杜牧始创,又名《感黄鹂》。

八六子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

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该词就艺术性来说并不是很高明,有的地方尚欠精神浑融。

词的上片着力刻画环境的冷寂、冷清,下片情与景交错而行,写出弃妃心中的希望、惆怅、寂寞与无奈,整首词铺叙委婉,时而抒情,时而布景。

大凡一种新的文学题材创立之初,如何运用此种新题裁以表达情思之艺术手法,还没有在实践中取得丰富经验,所以虽然是很有天才与素养的文学作家,当他偶尔尝试新体时,也不免有粗疏之作。

尽管杜牧的才华卓绝一代,诗歌创作为晚唐冠冕,但是他初次试作的这首《八六子》词,并不很好。

只有温庭筠以全力填词,多方尝试,细心琢磨,才能够在新的词体创作上做出成绩,显著有奠基之功。

到北宋中期,秦观也作了一首《八六子》词,虽然也多少受到了杜牧词的影响,但是在艺术风格方面,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八六子》秦观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这是一首怀人之词,作者与所怀念之人相别已久,独倚危亭,忽睹芳草,因芳草之刬尽还生而联想到离情之缠绵郁结,难以屏除,只用一“恨”

字作联系,设想与用笔均极为含蕴空灵,故在《宋四家词选》中被周济誉为“神来之笔”

下边两句用“念”

字引起追忆。

“柳外青骢”

、“水边红袂”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