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诗词是一种风格。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唐朝有很多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
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相较于宋朝的安逸,唐朝诗人的进取心更强,造就了历史上繁盛一时的边塞诗,也形成了唐代诗歌的一个流派。
宋朝没有形成影响深远、规模庞大的边塞诗人群体,只有个别诗人、词人,跟宋朝的整体政治环境对文人很优待有关。
范仲淹、陆游、辛弃疾都写过边塞诗或边塞词。
如陆游的《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南宋词人辛弃疾因为是军人出身,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常常慷慨悲歌,因此写过不少边塞词,如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