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品之高由于人品之高 再论晏几道

晏几道的为人大概是有一种优越感的,而这种优越感的形成与他的家庭环境、学问才华有密切关系。

晏几道的父亲晏殊,既是朝中宰相,又是文坛领袖。

晏几道是晏殊的幼子,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荣华富贵、风流文采的家庭之中。

因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所以他不至于成为纨绔子弟,又因为生于宰相家中,所以他也不同于有才华的寒士。

他不自觉地养成一种在政治与文章两方面的优越感,而形成其特立独行的品格。

黄庭坚为晏几道的词所作的《小山词序》中论及晏几道的为人说:“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

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黄庭坚这一段话,举出晏几道的四“痴”

,似贬而实褒,能点出晏几道为人的特点。

一、古代所谓“士”

,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

士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开始于春秋末期。

孔子是没落的贵族,他的弟子们出身也各自不同,总体来说他们形成一个士的阶层,他们本身非官,非农,非工,非商,其出路主要是求仕,求仕不得则教书。

晏几道也是士,,但是他不想求官。

因为从上一等层次来说,他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可能他自觉无比才能。

从下一等层次来说,他也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是宰相之子,本来就生长于荣华富贵的家庭之中,不必外求晚年,家境衰落,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他又是能安贫的,所以他平生淡于仕宦。

晏几道的沉沦下僚,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并非受到排挤。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