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佛经文背面的敦煌曲子词

上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

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在敦煌所发现的残卷中,有一点颇为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不少曲子的曲文都是由佛教僧徒抄录的,而且这些曲文都是与佛教典籍集歌偈抄写在一起的。

香港饶宗颐教授写的《敦煌曲》一书,对于词的起源与佛曲的关联,给予特别的注意。

据饶书第189页描述,原件为粗黄纸一张,一面曾记有“龙兴寺僧愿学于乾元寺法师随愿仓便麦事”

等字样,另一面则写词三首,共十一行。

第一首是《别仙子》:

此时模样,算来是秋天月。

无一事,堪惆怅,须圆阙。

穿窗牖,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

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

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别。

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噎。

家私事,频付嘱,上马临行说。

长思忆,莫负少年时节。

第二首是《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