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之起源,曾有人主张词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因此词又可以称为“诗余”
。
关于对“诗余”
的理解,又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说,清代吴衡照的《莲子居词话》曾云:“诗余名义缘起,始见宋王灼《碧鸡漫志》。
不过在《碧鸡漫志》首卷曾载有“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
之言而已。
狭义说,则是认为“诗余”
之义,乃指词是由唐诗绝句演化而来,如清代宋翔凤的《乐府余论》卷一即曾云:“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
至于其如何自齐言之绝句,而演化为长短句之词,则就一般而言,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为“和声”
之说。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说:“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
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二为“泛声”
之说。
宋朱熹在其《朱子语类·诗文下》即曾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
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三为“虚声”
之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
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
及本朝,则尽为比体。
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阙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而已。
《瑞遮鸪》犹依字而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
一、瑞鹧鸪
瑞鹧鸪,词牌名,又名“舞春风”
“桃花落”
“鹧鸪词”
“拾菜娘”
“天下乐”
“太平乐”
“五拍”
“报师思”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