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安化惊变

杜玉清对李宾之笑道:“黄山谷云:‘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笔墨纸砚皆为器物,再名贵也是为人所用,况且今天能被大人所用是它之幸也,正所谓宝马配英雄,才不埋没了它千古名砚的名声。”

李宾之大笑,夸赞道:“好一个‘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好,今天就借你之言,我要好好感受一下这绿如蓝,润如玉名砚的不同。”

说罢饱蘸笔墨凝神静气略一思索便写下:“淘沙邂逅得黄金,莫便沙中著意寻。

指月向人人不会,清霄印在碧潭心。”

众人赞道:“好诗!

好字!

西涯公今天兴致高,应该多写几首诗,也创造出一个千古名贴的佳作来。”

在赞誉声中李宾之搁下笔来,眯缝着眼睛把自己刚写好的诗从头到尾扫了一遍,笑意怡然,显然也是非常满意。

他谦逊地说道:“我也感觉写得十分顺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这洮砚不愧是难得的好砚,不仅发墨快,发出的墨汁还润泽细腻,写起来十分爽滑舒服。

你们也来试一试吧。”

大家听他这么一说都手痒起来,读书人嘛,精美的文房不仅是他们手写的工具,还是他们把玩欣赏的文玩,偶然寻觅到心头好,那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做的出来的。

历史上就有一个名贵砚台的佳话。

苏轼晚年从海南回到大陆后,米芾去看他,两位老友交流甚欢,米芾向苏轼求题跋,苏轼向米芾借去他珍爱的紫金砚。

不久苏轼大病,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人世,嘱咐其子要将米芾的紫金砚一起陪葬。

此事被米芾知道后,急忙去追讨回来,还愤愤不平写下了一篇《紫金研贴》来讽刺苏轼,曰:“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

吾今得之,不以敛。

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意思是说:这传世之物的圣洁之物,怎么能和人的遗体一起埋没呢?

如今这方砚台不知流落在何处,这张《紫金研贴》却流传下来,成为皇家收藏的百世名帖,它记录着两位非凡文人爱砚成痴的可爱趣事,也记录着苏轼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紫金研贴》长29厘米,横40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多啰嗦一句,许多人以此来诋毁苏轼,我想中间也许是其子的误会,也许是米芾的夸张说法,未必是他本人的意思,或者未必是实情,毕竟相比较苏轼,米芾本人做事更不靠谱些,但他有“证据”

留下来,苏轼就只能背着这前年“污名”

了。

于是众人兴致勃勃地都题了一首诗,无不啧啧称奇,连连赞赏。

李宾之见杜玉清在一旁淡笑不语,神态轻松,不卑不亢,颇有些意外,遂起了考较之意,指了指她说:“你也来题一首吧。”

杜玉清没有推脱,朝李宾之欠身道:“那晚辈就献丑了。”

说罢从笔架上拿了一杆笔,一挥而就写下一首诗来:“风尘点汙青春面,自汲寒泉洗醉红。

径欲题诗嫌浪许,杜郎觅句有新功。”

字迹端庄清丽,布局疏密有致,在转承启合之处多用圆笔,在颜体端正刚健之外多了一种圆润之美。

“好!”

李宾之不由地击掌叫好。

想不到这年轻人小小年纪,不仅字写的好,学问也好。

他刚才写的是黄山谷诗,他就用黄山谷的诗来应答,尤其是最后一句“杜郎觅句有新功”

,既符合他本人姓“杜”

的身份,又借此含蓄地表达他作为晚辈对几位师长的尊敬和向学之意。

不仅心思巧妙,而且饱读诗书,连黄山谷这么偏远的一首诗也能烂熟于心。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