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导演剪辑

在好莱坞,能拿到最终剪辑权的导演,是少数派。

电影的投资规模越大,这种情况越明显。

真正掌握最终剪辑权的,是制片人。

这可以说是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的最大体现,但具体来说,原因其实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让导演这个影片的创造者来做剪辑实在太过残酷。

不少导演对待自己的影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根本下不去手。

让他们自己剪辑,八成会什么镜头都不舍得剪,导致最终成片过长。

这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就需要有专人来代他们进行剪辑。

而另一方面,比起专注于电影拍摄的导演们,时刻关注市场的制片人,更了解当前观众的口味。

他们可以通过最终剪辑,将导演比较自我的作品,调整为最大程度上贴合观众喜好的成片。

——或者说商品。

这方面,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等,一般的导演是很难跟那些每天研究市场数据的专业制片人正面对抗的。

——起码影片上映之前,双方互相嘴炮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

当然,这里说的,是那些真正研究了足够多市场数据,彻底掌握了市场规律的制片人。

至于这样的大制片人有多少,我们只能说,市场是不可捉摸的……

实际上,谁的意见更符合市场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大家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最终真正确定剪辑方向的,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更有权力。

而作为资方代表的制片人,当然比导演这个高级打工仔更有权力。

于是……

这方面的反例并不少见,比如赫赫有名的《天国王朝》,就是典型的被制片人乱剪坑死的例子。

甚至于,因为制片人时不时会坑爹的情况,还催生了一种特殊的电影版本——

导演剪辑版!

顾名思义,这是完全参照导演的意志剪辑出来的版本。

表面上看,这是对没有剪辑权的导演的一种补偿。

而实际上,导演剪辑版的产生,还有一层因素,是为了卖DVD和录像带——

票房成功的电影,影迷如果听说还有不一样的导演剪辑版可看,很可能会在好奇心之下,再多付一次钱。

至于票房失败的电影,与首映版本不同的导演剪辑版则是片方收回成本的一大利器。

这个时候,往往就会传出制片人不顾导演意见乱剪的新闻——虽然这很多时候的确是事实——然后给导演们营造出一种心血付诸东流的悲剧色彩。

于是,观众们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再加上“再烂还能比现在更烂吗?”

的好奇心作祟,往往也会花钱。

然后,本来在亏损的片方,可能不知不觉间,成本就收回了……

所以,很多时候,互相争夺影片主导权的制片人和导演,其实是一对保证盈利的双保险。

制片人保证导演不暴走,好拍出符合市场需求,能赚钱的片子。

而制片人一旦失手,票房失败时,导演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锅甩到前者的头上,然后再通过一个导演剪辑版,看能不能力挽狂澜,挽回成本。

不过,后面这招,只有一些有名望的大导演才用的出来,例如雷德利·斯科特——起码《天国王朝》确实通过这种办法,减少了不少的损失。

当然,事实虽然如此,但导演们并不一定了解这资方的鬼域伎俩。

他们只是单纯的希望电影能符合自己的期望。

实际上,大部分电影的导演剪辑版都会比制片人主导的上映版本评价要好,但这丝毫改变不了最终剪辑权的所属。

因为这种好评是有猫腻的——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