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www.00xs.net,最快更新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二月二十一日,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从北平出发,前往张北。
他们将经后世的二连浩特,直接向瓦剌人王庭库伦和古都和林进军。
隶属于朱瞻基的幼军和羽林左卫的斥候营,也随着他们一同出发
而一应粮草,辄重,还有专门的医护兵,工匠营也都随着大军出动。
留在北平的军队只剩下了不到十万人的纯骑兵部队,他们将与三月初,才会出发。
在指挥部的参与,朱瞻基对这支大军的每一步调动都了如指掌。他也不顾自己太孙的身份,对大军的每一处安排,都谦虚地询问其原因。
这不仅让他获得了这个时代大军调动的基本知识,更让军中将领对他的印象格外好。
一个好战,并且不怕战争,愿意接触军队“粗人”的太孙,是很受军中将领喜欢的。
这也让朱棣满意无比,只有一个朱高燧不开心。
只因为一个名分,他百般拉拢军中将领而不得,而朱瞻基只是稍微放下身段,就让所有将领趋之若鹜。
他原本以为朱棣会将朱瞻基留在北平,但是却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会带着朱瞻基一起前往草原。
不过,他比朱高煦要隐忍的多。对皇位的渴望也没有朱高煦那么强烈,因为他很清楚,在他跟皇位之间,还有无数的障碍。
如果没有太好的机会,他绝对不会暴露自己的意图。
他现在最好奇的,就是朱瞻基为什么跟锦衣卫走的如此近,他到底在利用锦衣卫干些什么?
朱瞻基拥有四个锦衣卫侍卫,这件事并不稀奇,就连他自己也有一队锦衣卫侍卫。
但是从朱瞻基来到北平,指挥同知塞哈智,指挥佥事庄敬已经到了别院数次,每一次都有大批人马随行。
跟锦衣卫走的如此之近,父皇还不计较,这让朱高燧疑惑不已。
他很清楚自己的父皇,在皇权面前,没有父子感情一说。
大兄太子因为受到文官推崇,他隔三差五就要敲打一番。
二兄汉王因为受到武将喜爱,从靖难之后十余年,一点掌握兵权的机会也没有。
锦衣卫是父皇手里的一把利刃,他向来不允许任何人向锦衣卫伸手,凭什么这个初出茅庐的侄儿,就敢毫无忌讳地跟锦衣卫接触?
朱高燧绝对不信只是因为父皇偏爱孙子,这里面绝对有他不知道的原因。
可惜的是,他身边的锦衣卫侍卫隶属北平千户所,根本不知道从应天府发来的任何消息。这件事只有来自应天府的庄敬一伙知晓,就连塞哈智似乎都不知情。
越是查不到,他也越是好奇,他感觉,自己似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朱瞻基却没有精力去猜自己这个三叔的小心思,他已经被繁忙的军务给占据了全部心神。
自二月十六,大明在北平升帐,朱瞻基开始接触大明军务,这相差了六百年的不同战争模式,就让他要要一点点重新适应。
但是,他不是一张白纸,虽然两个时代的战争模式完全不同,但是在整体统筹,管理方面,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
战争的目的是打击敌人,所有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
在后世的战场,一支军队如果能够发挥出百分之五十的战斗潜力,那就是一支战无不胜的精兵。
战争的组成太复杂了,在这个落后的时代,如今这五十万大军,近五十万的民壮,总计百万人,连战争潜力的百分之十都很难发挥出来。
这不是一场遭遇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战,想要达到目的,需要的是减少己方的错误,抓住对方的错误,这样才能爆发出更大的潜力。
所以,战争的原理是一样的。
朱瞻基从第一天开始就展现了自己在战场上面的宏观视野和分析判断能力,这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包括诸军将领都对他这个太孙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这个太孙更尊崇了。
朱棣对这种情况是最满意的,甚至直接给朱瞻基封了一个北征左将军的虚衔,让他全面接触北征大军。
从六年前开始,年轻时候累积下来的伤病就一直困扰着朱棣,特别是近年来的严重类风湿,折磨的朱棣经常生不如死。
不要说这个时代,即使六百年后,类风湿也不是一个好治的病,根本治不断根。
不犯病的时候,朱棣还有无数的豪情壮志,可是每当犯病的时候,朱棣也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惆怅。
这次出征,抵达北平以后,他的风湿就又犯了,这让他对军务的插手就少了许多。
虽然他没有他父亲朱元璋对将领的猜忌,宁愿把有功之臣全部杀光,也不让他们对对朱家的统治造成威胁。
但是他对军队将领的忌讳却一点也不会减少,所以看到自己的孙子能够获得军中将领的认可,并且处事有理有据,才给自己的孙子封了一个虚衔,代替他参赞军务。
这个职位对朱瞻基来说非常合适,因为在现代的时候,雇佣军数次的军事行动,他自己也不是总指挥。
他可能缺少处理具体事务的经验,但是绝不缺少处理一场战争战略目标的经验。
在后世,从非洲中部出兵到利比亚,需要处理各种国际外交争端,需要与欧盟,美国,非盟等各国,各机构协商协调。
那个时候朱瞻基都处理的妥妥当当,现在的大明根本不需要处理外部事务,就更轻松了。
他这个北征军左大将军,只需要协调好内部各军卫之间的配合问题,处理好粮草供应,处理好辅军修路架桥,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根本没有太难的地方。
因为他在现代就做过这样的事,虽然模式不同,但是战争的本质是相同的。
不过,这些繁琐事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了他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
而在这种忙碌中,他与五军都督府,兵部,包括一些将领都建立起来信任和默契,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比如说武安侯郑亨,这位大明著名的将领,也是朱棣四年前第一次北征的首功获得者,就对朱瞻基展现出来的战略才华,统筹安排才能敬佩不已。
从最开始接触时候的漫不经心的应酬,到现在已经彻底成为了朱瞻基的拥趸。
郑亨比朱棣还要大四岁,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但是长期的军旅生涯给了他一副强壮的体魄。
在军中,比他年龄大的将领也有,但是能比他资历老,权势大的将领,却一个也没有。
永乐元年,他镇守宣府,永乐五年,镇守北平,永乐七年,镇守开平。
第一次北征,郑亨督护运输兵饷,并在出塞后统领右哨,追击本雅失里,大破阿鲁台,论功第一。
随后被朱棣大赏,又委以重任,镇守宣府。
在北地九边地区,郑亨的功绩无人可比,大名威震北元。
朱瞻基现在获得了他的认可和支持,等于在北征军内部,已经笼络到了最大一股势力。
三月初一,最后一批北征军从北平出发,前往张北。
朱棣虽然身体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骑不得马,只能坐车前往。
不过北平和张北之间道路通畅,又全部是骑兵,只用了三日,就抵达了张北。
在张北草原,朱棣升起大帐,大赏三军,大军出征。
五十万大军被分成了两条路线,东线由柳升领军,经由后世的锡林郭勒盟,向东北方向直抵翰难河乔巴山。
在那里,柳升将会与如今臣服大明的阿鲁台汇合,向和林进军。
中路大军则经由后世的二连浩特,向和林进军。
三月五日,休整好的大军由前锋营开路,伙头军随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行军。
的确是浩浩荡荡,东路军差不多二十万人,中路军差不多七十万人,人人肩扛手拉。
若不是个个都穿了军装,这根本不像打仗,而像是逃难。
但是,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强的军事集团了。
北元人虽然个人战斗力更强,但是他们的人数太少,总共不到三百万人马,跟大明完全没法比。
若是他们不跑,跟大明硬对硬,十个换一个,也能把北元人耗的一个不剩。
七十万人组成的大军组成了大约十里宽的军阵,一路向北。这幸亏是草原,要是山区,恐怕要拉几十里长。
三月的草原刚发了嫩芽,但是这些草也远远不够十几万军马和挽马吃的,进入草原以后,军阵越拉越宽,最后形成了上百里宽的一股洪流。
而北元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兀良哈人早已跑的不见人影,瓦剌人也都收缩了战线,想要依靠草原和沙漠来耗费大明军队的体力。
不过,中路大军为了跟东路大军形成配合,行军速度慢的惊人,一天只有一二十公里的速度,进行平推。
除了前锋军和斥候军,所有的大军都是交叉行军。今日左掖在前,就会休息一天,然后让后军变成前军,这样的轮换行军既保存了体力,又稳如泰山。
唯一不好的就是,这样的行军速度,耗费的粮草太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