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已经这个时辰,在荒野外很危险,这山上有不少猛兽,白天不会出现,但晚上经常出来觅食。”
真心是不想什么,越是会发生什么。
越不想遇到人,越是会遇到人。
年轻和尚的语气温和,但让沈石疑惑的是,对方头上的戒疤实在太多。
沈石对佛门的戒疤不算了解,但是这个时代还没有烧戒疤的习俗吧。
反正沈石见过的和尚全是光脑袋,基本无疤。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
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
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
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
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
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
)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也不能说这个时代便没有烧疤的和尚。
比如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
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
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
这个和尚头上的戒疤就是这么来的,只不过沈石不是什么历史学家。
并不明白这和尚头上的疤示意着什么。
而且这些戒疤成红色,就好像是刚刚烧出的新肉,在夜色中隐隐放光,所以虽然这“和尚”
在温和的笑,但沈石感觉这种笑容只用诡异来形容。
“施主?施主?”
年轻和尚现沈石没说话,就从山梯上缓步走下,走下那条山梯。
“施主是迷路了吧,现在兰若寺不对外开放,正进行内部仪式,施主还是请回吧,过些时日这里才对外开放。”
又是“兰若寺”
,沈石的心一沉。
兰若寺到底代表了什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道。
说话间,年轻和尚已经走下山梯,这原本没什么,可就在几秒钟前,年轻和尚与沈石至少相隔几十米。
速度?还是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