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二十七章

大风刮过 / 著投票加入书签

00小说网 www.00xs.net,最快更新张公案2最新章节!

    张屏凝视柳桐倚,没有说话。

    柳桐倚神色则更歉然:“芹墉兄……”

    张屏忽而开口:“柳兄要提谁的卷宗?”

    柳桐倚道:“贵县衙在查案件中,凡与曲泉石案有关的,我都想看一看。”

    张屏道:“大理寺如何知道丰乐县衙有曲泉石案的线索?”

    无昧在心里跌脚,阿屏呐,人不能这么做事儿!柳公子前阵子刚帮了你一个大忙,特特地跑来给你送图纸,你才能破了那个古井案。而今要从你这里拿个案子,他上司吩咐他来,他也不能不来啊,你这就把脸子甩上了,让人家日后还怎么跟你处!

    他忙打个哈哈:“阿屏,我大胆多嘴插句话,你跟柳大人都见谅哈。这里不是谈事儿的地方。柳大人到了之后连茶都还没喝一口。不如你陪着柳大人找间屋子慢慢说话?”

    张屏仍盯着柳桐倚,纹丝未动,柳桐倚道:“我不可多透露与芹墉兄,只想查看卷宗。”

    张屏道:“请柳兄先取公函与我一观。”

    无昧捏了两手心汗,柳桐倚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公函在此。”

    张屏双手接过,仍看着柳桐倚:“柳兄没带画像?”

    柳桐倚一愣,双眼跟着亮了,却眨了眨眼:“芹墉兄,什么画像?听闻芹墉兄家中突现一具尸首,手握瓷片。前日挟持小殿下的妇人在丰乐县衙牢内暴毙,疑凶系丰乐县衙捕快,已失踪,家中留下两片碎瓷。冯大人与王侍郎现在查的蔡府,与曲泉石案疑有牵连。我这才过来的。”

    张屏道:“瓷片我已上交与府尹大人。”

    前天晚上,王侍郎与冯府尹方才各自从兰大人和何郎中处确认了瓷片是泉瓷,这件案子与大理寺曲泉石案相关。

    即便王侍郎或冯府尹立刻知会了大理寺,他们也只能先传信回刑部或京兆府,最早昨天上午,邓大人才能接到消息。

    但看柳桐倚的衣着及面容,并非连夜赶来的模样,应该睡了觉,洗漱过。

    这时辰就对不上了。

    “计算时日,府尹大人或侍郎大人若有文书知会大理寺,应在在柳兄动身之后,柳兄方才所说的案情,应是沿途及到达丰乐县境内后所听闻。所以柳兄前来,另有缘故。”

    柳桐倚哦了一声:“芹墉兄以为是什么缘故?”

    张屏的神色仍是肃然:“大理寺是否在寻一个人,与曲泉石案有关?”

    柳桐倚彻底笑起来:“芹墉兄,你真是神了!怎么就猜出我是来找人的!”跟着又从怀中摸出一个信封,从里面取出一张纸,展开。

    “我的确是因此人前来,芹墉兄可见过他?”

    张屏接过纸,看到了意料之中的那张脸。

    “昨日在丰乐县与顺安县交界处的树下,发现了一具尸体,十分肖似画像。”

    张屏再抬起眼,看向柳桐倚。

    “画中人,是谁?”

    柳桐倚的神情也转为肃然:“画中乃前御史台伉监察。芹墉兄能否立刻让我看看那具尸体?”

    无昧打了个冷战,小声道:“阿屏,你和柳大人谈公务,我就先告辞了。”

    张屏点点头,柳桐倚向无昧拱手:“多谢道长引我与芹墉兄相见。”

    无昧忙不迭还礼:“无量寿福,这算啥事,柳公子不必客气。”小碎步跑开。

    张屏再问柳桐倚:“这位伉监察与曲泉石案有何关系?”

    柳桐倚道:“此人曾任九江察院监察使。芹墉兄,我们边走边说。”

    张屏便引着柳桐倚往县衙后院的停验之所去,一路听柳桐倚简述他来此的缘故。

    “前日,伉监察的长子找到邓大人报案,曰其父失踪了。张兄应该知道,我们大理寺一般不接报案。”

    按本朝律法,大理寺一般只审理从其他衙门提调的案件。凡与在任官员有重大关联的案件,也统归大理寺查审,但亦须经过调档取证,并有吏部、刑部核准或朝廷的特别批文,方可受理。寻常人等不得自行前往大理寺报案。

    “伉监察的长子托了一位熟人求见邓大人。”

    那位熟人约邓绪出来吃酒,待邓绪到了,伉监察的长子突然从屏风后扑出来,求邓大人救救他失踪的老父。

    “邓大人曰,如此乃越权上告,私约报官更是有违律法,大理寺不能受理。请他先报与地方衙门,待核审的确当归大理寺查,大理寺才能接案。”

    伉监察的长子哭道,家严或已逢不幸,某方才不惜万死,相求大人。并取出一封信。

    “原来这位伉监察,多年前就辞官归乡,一直住在秦州。其长子原为云中府通判,将迁调陇南,正忙于整理箱笼时,忽接到其父来信,信的内容十分蹊跷。”

    信只有一张纸,两行字――

    为父已独往京城,汝速也跟来。

    “其实伉监察一直与次子同住。张兄可知那次子是谁?”

    张屏摇头。

    柳桐倚道:“冯府尹和王侍郎在查的那位十几年前亡于火难的蔡副使,伉监察的次子是他的女婿。”

    张屏神色一凝。

    柳桐倚继续道:“伉通判甚是疑惑,为什么父亲前往京城未让弟弟陪同,却写信令他跟随。他正要派人去家中询问,忽有一名从秦州的家仆前来,询问伉监察是否在此。伉通判大骇,家仆道,伉监察突然有一天不见了,只给二爷留了一张字条为父去汝兄处,不日将归,勿念。家里急翻了天,立刻派人赶来问问老爷子到了没。”

    伉通判比照两张字条,懵了。

    伉监察平日不苟言笑,教子严厉,所以,应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散心解闷逗逗儿子。

    伉通判猜测老爷子可能是被绑票了。

    但两张字条都的确是伉监察的真迹,且运笔稳健。老爷子是如何在被绑之际从容写出这两张字条,并且将其中一张寄出?

    究竟是老爷子临危不乱,绑匪另有企图,还是别有隐情?

    虽有疑惑,有忐忑,伉通判仍是毅然地立刻动身赶来京城。

    “伉通判到了京城后,伉家京城宅院的家仆却说,伉监察确实回来了。”

    众仆从都说,当时伉监察是坐着一辆朴素的小马车回来的,从赶车人的衣服和马车的样式上看不出来历。

    众仆从都以为,这马车与车上的仆役都是秦州那边家里的。

    伉监察一个人进了宅中,吃了一杯茶,让管事的拿过账本来看了看,道,这次进京急促,未让下人预先预备,就不歇在家里了,另去朋友府上住。只吩咐好生打扫宅院,过几天大爷也会过来。又让管事的转话,让大爷在这里等着他。而后便又登车离去了。

    有仆从觉得奇怪,暗暗跟随伉监察的马车,发现马车往淳和行馆去了。

    众仆从十分激动,觉得老爷可能是要起复了。

    伉通判听罢一肚子疑惑,在宅中住了两日,各处打探父亲消息,然从伉监察的旧友到淳和行馆看门的,都表示这段时间从未见过伉监察。

    第三日清晨,伉通判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中仍是只有一张字条――

    陈曲折与大理寺,可见为父。

    柳桐倚道:“因伉监察是在京兆府失踪的,伉通判亦属外官进京,邓大人便让伉通判到吏部禀陈进京缘故,再到京兆府报案。此案起处在地方,失踪者其子是地方在任官员,且此案干系大理寺旧案。故可速速转到大理寺。”

    张屏道:“伉监察本人并非在任,监察使一职极容易得罪人,何以断定此案与曲泉石案有关?”

    只凭字条里“曲折”二字有个“曲”字?

    牵强。

    如果只看这些线索,就算伉通判接到的字条里说了大理寺,这也应该是刑部的案子。

    柳桐倚不能说,其实邓大人一直有留意寿念山一案。结案之后,邓大人就意味深长道:“以王砚之急进,冯邰之惜时,结案之后竟还双双盘桓在丰乐县城,必各自另有所察。那个绑了殿下与兰珏之子的疯妇,是把俩孩子关在蔡府旧址的一个地室罢。或就是此地,要翻新土。”

    于是当邓大人见到伉通判时,立刻就想到了伉家与蔡家的关系……

    再看到伉通判在京城接到的那张字条中的曲字,更不难想到十几年葬身火海的蔡副使、而今失踪的伉监察这对亲家,与九江及曲泉石的联系。

    为什么字条点名让伉通判违法越级找大理寺?

    邓大人常曰,查案,需得抓住一丝虚空之气也能嗅出案情。

    “此案简直腥气扑鼻。”邓大人望着字条说。

    张屏又看看柳桐倚:“柳兄还没说,你为什么会来丰乐?”

    柳桐倚一叹:“我正要说。因为伉通判又收到了一封信。”

    信封内仍是只有一张字条,上书五个粗糙的大字,绝非伉监察笔迹――

    汝父在丰乐。

    张屏皱了皱眉。遥遥见燕修与桂淳自另一条岔路向他们迎来。

    燕修望见柳桐倚,眯了眯眼,露出客气微笑,远远施礼,桂淳立刻拱手,绽开笑容。

    张屏停下脚步:“只有字条,没有别的?”

    柳桐倚摇头:“没有。”

    张屏再问:“他哪日收到的信?”

    柳桐倚道:“前天早上。伉通判立刻告知了大理寺,故邓大人即刻派我前来。”

    那么,柳桐倚应该是昨天赶在京师巡防营到达之前进了丰乐县城,找了地方住下,今早才来衙门。

    燕修与桂淳见张屏与柳桐倚驻足谈话,识趣地未有上前。

    张屏再问:“伉监察的长子到京城后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哪一天?”

    柳桐倚道:“六天前。”

    六天前,散某的尸体已经躺在菜窖里,但尚无人发现。

    前天,蔡府遗址的地室被挖出,王大人和冯大确定了案子里一直出现的碎瓷是曲泉石所制之瓷。

    昨天,伉监察的尸体出现在了丰乐县与顺安县交界处的树下……

    柳桐倚望着张屏拧起的眉头:“芹墉兄可是有了推测?”

    张屏抬起眼皮:“柳兄来时,伉监察的案子是否已转到了大理寺?”

    柳桐倚微微一笑:“昨夜必已转到。芹墉兄可看公函,日期是今日。刚刚飞鸽传书与我。”

    张屏面无表情:“鸽子带不动硬封公函。”

    柳桐倚继续微笑:“飞鸽传书仅是代指,乃我大理寺特殊的快速传信之法。不论我今晨如何得来,此时我将公函交与丰乐县衙时,公函丝毫无违制之处,对否?”

    张屏转身,沉默前行。

    柳桐倚轻快地追上他:“芹墉兄还未告诉我,你怎么猜到了我的来意。”

    张屏道:“因为那具尸体。”

    案犯的每一步,都在操纵查案的人去往他希望的方向,仿佛拈着棋子前行。

    树下的尸体虽然姿势与手中的瓷片都表明了他与案件的联系。然而谁也不认识死者,让案情进展有了困难。

    这不是凶手想看到的。

    他一定会用某种方式,告知官府尸首身上的线索。

    柳桐倚突然到来,并非偶然。

    是案犯让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