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www.00xs.net,最快更新蚁贼最新章节!
作者:木木屋
一起讨论的书友:白浪崩云、mymachinegun、下层建筑
山东之战初探
察罕打山东,出兵迅速,可见是闪电战术,击败田部,就是战果,能不能借这个胜利的势头继续扩大战果,要看海东军的战力,那么根据海东军取山东并且与田部保持均衡之势、以及海东军的辽东的表现,察罕做出继续进军的决定。这个决定有没有错?一来双方情报都受限,无法获得充分的评估,二来海东军立足未稳,两方都是过江龙,只是察罕军已是名闻天下的强军,而海东军还只是一方强者,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察罕不借势而为、反而求稳,整军之后再缓步推进,反倒会被视为坐失良机。他的战略也难以挑剔,围济南、泰安不果,当机立断兵指益都,擒贼先擒王!
小邓应对相当不俗,派出的两路援军都是精兵强将,以至于守卫益都兵力不足,甚至可以说稍微有些行险,可以看出小邓的思路就是拖!
此后子曰写得很精彩,察罕、小邓双方各出良招,在战略战术没有大错误情形下,最终结果就是看部队的战斗力。
书评中有的观念我个人不敢苟同。
1、子曰说:小邓用后世的宣传来改造军队。这种作用其实是被政治扩大了,一来古代就有忠君卫家的灌输,并不亚于某党的宗教式洗脑,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下面解释。
2、某党不在乎地盘,在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原因与上面一点的第二点一样。具体来说就是:
抗战之后,共军从日军手里抢到一批武器,紧接着,林彪获取辽沈战役胜利,这个胜利有很多名堂。其一,共军获得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工、农、商基地,交通也是全国最发达的,没有这个大本营,*靠延安那个穷山恶水怎么支撑全面战争;其二,根据林彪部队的兵源构成来看,打仗并不靠后来宣传的所谓洗脑做法,国军在东北的口碑并不亚于共军,也就是说,辽沈战役的胜利,没有多少洗脑的作用在里头,后来的其它部队中原兵源多起来了,大部分都是光脚的苦哈哈出身,容易愚弄,何况林彪军团的战功过于显赫,其它部队不拼命不行,正是因为条件不一样,我不认为小邓引入后世的洗脑有多大用,严格一点说,老毛并没有什么创新,他这人爱读古文,无论搞政治还是军事,就是学古人的再加上一点时代的*而已,小邓把它抄袭回来,似乎可笑;其三,共军为什么说不抢地盘?因为刚开始它就没有足够的兵力占据!至于能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是因为有林彪四野这支武器精良的部队,小米加步枪,那是炮灰,堵路用的,形成主力对决,最终还是要靠火炮。不看这些前提,就说什么消灭有生力量,失于偏颇。那个谁说要先灭赵过的援军,你就得先堵住他的退路,此外,冷兵器战斗,像赵过这样一心想守的,还真难破,要不诸葛亮也不用吐血了。当然,守将如果是个庸将,或者攻击方不惜一切代价往里洒炮灰,另当别论。
另外,建议子曰不要再抄袭诗词什么的。人是善忘而且适应力强的动物,不要说穿越,就是移居它地、国外等的情况,何况穿越这种完全割断联系的。也就是作者这样一脚跨现代、一脚跨古代的才会想把现代的东西搬过去,何况,近代中国西化极其严重,文化、思想断层很厉害,根本就没有可供移植的土壤,大部分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
——
白浪崩云:基本同意。
不过有一点,口碑不等于洗脑。口碑好是民众支持,但辽沈民众贡献不如淮海。共军关键在于洗脑士兵玩命不怕死,将领上下合力。林彪压得住阵,还改过主席命令。国军上下不和,白崇禧一度把林彪逼得没办法,但老蒋搅和了。临阵更是积极换帅,越级指挥,拼劲国军不如洗脑共军,看看塔山一役。
国军表现最好的部队,还是一群大学生部队,忘了是不是在沈阳那一支,弹尽粮绝不投降,知识高不受马列蛊惑,给共军很大麻烦。
木木屋:抗战胜利后,共军完成逆转直至占领全国,只用4年时间,这在世界历史上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第一个转折点就是东北,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不怕死这个原因说不过去,土匪历来如此,能成事近乎没有。我猜测会不会是苏联...
白浪崩云:我说的不只是不怕死哦。看看外系小诸葛的待遇,惨!看看蒋介石的越级瞎指挥,看看国军诸将的内斗。
况且几千人不怕死是量变(土匪),几万人十几万人不怕死是量质变(共匪,呵呵),塔山是任何土匪玩不转的,没有塔山,战役也要改写。赢得也是险啊。
苏联这时候还没这个胆跟有原子弹的山姆叫台,两国谈判,美方人员占了日本已经够了,朝鲜在苏联眼皮下,都做好放弃朝鲜的准备,结果第一个试探方案就让北极熊通过了,不然有李承晚鸟事?斯大林甚至想交好蒋介石,放弃老毛。共军拼死拼活好话说尽才接受苏军占领区,一度狂骂老毛子。苏联连朝战中支援中国都用一战步枪,与美国撕破脸都没大力援助中国,不会有那个担当的。国军都没把苏联列为主要因素。
有时运来天地皆同力,延安用一架破飞机向东北把辽沈主要大将干部送过去,大胆到让在场人员颤抖,再来个博古叶挺遭遇共军怕是要失去这个天下了。
木木屋:越级指挥、山头主义,共军也存在。
几万十几万不怕死,这个最多也是后来洗脑的缘故,主要还是共军几个头头比较匪,关键时刻会搏,看打锦州,林彪在兵力不占优势时就会犹豫,一来是自己的嫡系,舍不得,二来学院出生容易有这毛病,三来可能他自己性格也有这问题(不然后来就不会逃跑,咋的不学习李世民孤注一掷),结果是被上面压着填炮灰。
共军这种急切与投机心态,想来就是导致后来大跃进的一大因素。
虽然说流氓土匪不一定得天下,但是得天下的一定是流氓土匪,老蒋也是流氓出身,根红苗子正,可惜遇到老毛这一伙土匪,这正应了一句话,流氓谁都不怕,就怕土匪,克星呐。
mymachinegun:对“国军在东北的口碑并不亚于共军”,不以为然!知道啥叫“劫收”不?抗战胜利后,GMD的接受大员们到沦陷区大肆抢掠,“五子登科”---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不拉,把老百姓的信心都劫没了。都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甚至发生一个工厂两个、几个大员都劫收,你得机器,我得厂房,他得原料,工厂反而停工!比日占时期还坏。沦陷区的老百姓被日本鬼子收刮一空,GMD劫收大员再来收刮一遍,老百姓就活在生死线上。GCD进东北,建立生产次序,恢复生产。两相比较,GCD在东北比GMD口碑好的多。48年开始土地改革,停止抗战以来的减租减息,直接分田地到农民。这农民千百年来朝思暮想的土地到手,自然要保卫自己的财产。老百姓都知道可不能让还乡团回来,遭二茬罪!积极支援GCD作战。同时鼓动GMD被俘士兵“家里给你分田地啦!打回老家去分田地!”同时官兵一致,干部带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就是你说的“洗脑”人那,都不傻,GCD给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自然跟GCD走。这样,有了后勤,有了士兵,再加上GCD干部的战争指挥,就摧枯拉朽喽!
自古以来,造反者比当政者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造反者可以没收“占人口一小部分,但掌握全部财富大部分”的富人的财产,分给“占人口大部分,但掌握全部财富一小部分”的广大群众,来获得支持,从而壮大自己,逆转与国家机器之间力量的对比。
下层建筑:北极熊走的时候把日本人的武器库全部清给了林彪,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林彪的军队战斗力那么强,因为战前的训练所消耗的弹药就足够再打一场辽沈战役了.还有援朝,米格走廊都开辟出来了,怎么还会给一战的步枪?
白浪崩云:日本武器给同志是理所当然的。苏军光坦克就碾死过关东军多次了,鬼子的山炮他们也看不上。当时全世界最强的陆军会看得上日本的村田三八还有山炮?要对抗美国让共军用血肉拼么,这样武器还是劣势啊。说到这里我就想骂人,苏联还向金棒子送了不少当时最好的坦克T-34,把李承晚干得死去活来,美国援助的第一批坦克被戏称为薄铁皮棺材,后来派来了更先进的坦克飞机才把损耗严重的北棒子打下去。
看看朝战实录,一战步枪就算了甚至还有张之洞的汉阳造(苏联更新换代武器方法实在高).彭德怀本来还想跟斯大林闹的。苏德战争让苏联的每一个餐桌都空出了一个座位,斯大林爱惜人命,中国人这么多,不让小弟给大哥当枪怎么行?
就是这样,还险些没拿到。斯大林两头下注,又不敢得罪美国。美国的武器就是好,朝战中中国人展示了惊世骇俗的盗版能力,竟在四川仿制出美国先进火炮,朝战前期,步兵主角。朝战后期,炮兵称王。(还想骂,北极熊竟然把客秋莎都给了棒子们。这待遇。。。)
——
山东之战二探:
察罕打山东,目的与邓舍一致,占领山东。但是小邓与田丰不同,田丰是地头蛇,老窝被端基本就没戏唱,察罕与邓舍的根基都不在山东,取山东主要目的是扩大,彼此之间的胜负并不影响根基。因此,察罕的战略目标就是两条:
其一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田丰,打倒地头蛇,这一条漂亮地完成了,进一步验证察罕军的强悍。当然,强者眼里肯定自视甚高,虽然没到目无余子的境地。
其二是挟击败田部的势头驱逐小邓,最终占据山东全境,对察罕而言,在山东与海东军大打出手不是好事,这本该是孛罗的工作,按理小邓的根基不在山东,无论如何孛罗军才是海东军的心腹大患。这一条只完成一半就卡壳,为什么?让我们先从察罕认为小邓不会与他在山东拼死活的原因讨论。
察罕认为海东军在山东必败的理由:
1、海东军面临两路作战,孛罗军是来打老巢的,无论如何,海东的主要力量应该针对这一路部署,否则邓部即便在山东站稳脚跟,没有了辽丽,与当初王士诚有何区别。
2、察罕军战力不俗,兵力优势明显,虽然海东军守卫城池占便宜,终究差距太大,即使有援军,按照上面一点的分析,数量总是有限,何况海东军初取王部,脚跟未稳,民心未附,在这样的形势下,海东军怎么可能坚守?!只要把海东军驱离山东,他就可以一边巩固地盘,一边看孛罗军与海东军斗个你死我活,视其进程、结果再定下一步。不斗?那跟我部已夺得山东相比,你孛罗如何向朝廷交代?
3、察罕军完胜田部,对战略目标带有一点试探的意义,结果让察罕军满意,也奠定察罕军要速取山东的基调,而且攻得越快,你援救来不及,还不是就得逃跑?!
可见,察罕军目前不能完成战略目标的根就在第一条,孛罗军是不可能配合的,换成他是孛罗,也是要先让察罕军与海东军斗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最好),所以无论你小邓备不备孛罗,我察罕先把你赶过去,这叫驱狼斗虎。小邓手下已经多次劝小邓突围,就连邓舍自己也动摇过,说明这招当然是妙招,而且够狠,就算驱逐你,也先剥你一身皮。
然而,小邓最终坚持下来,为什么?一来是可供小邓的选择不多,既然孛罗按兵不动,察罕的攻击却是迫在眉睫,不应付不行,当然,有的人应付是虚晃一枪就逃,海东军的应付却是凶悍血性的。二来,随着小邓事业的成长,他本人也不断成长,逐鹿天下的志向逐步建立,山东取来不易,更对未来发展有极大意义,要割舍,难!何况,自古谁取天下不是中流击楫、险中求胜来的,小邓取辽、丽何时不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何尝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获来的(题外话:历史上马上夺天下的君王,哪个不是精力充沛、荷尔蒙发达的主,小邓好色好人妻,的的确确是历史规律、生物规律、开国规律,话说回来,不是流氓怎么取天下),对渐有雄才大略的小邓来说,这一仗不但要打,而且要打赢!
小邓的坚持,是察罕的失算,但是这一点却难以苛责,因为换个角度也可以认为小邓是不明大势、不识大局、不分主次的庸才,或者是妄图垂死挣扎的蠢人,这只是察罕失败的内因,察罕失败的表,却是兵力不足!也就是说,万一碰上像海东军这样又臭又硬的,察罕的准备不足!换个角度说,察罕要破局,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早收田部!
先说明一点,任何超出当时战略态势、军事情报的行为都是不可能的,在当时情形下,察罕与邓舍的招数近乎无误,战术上的安排双方都堪称名将,唯一不同的就是小邓快速准备援军,而察罕没有准备,或者说,没有及时把田部收编当为援军\后备部队!也就是说,察罕不够谨慎,或者说他没有成为英主的资质,行快速战争,却没有多留、早留后续部队,以防万一!
试想,假如察罕在击破田部之后,同时派出三千部队对田部保持压迫,就可以加速田部投降的进程,这支压迫部队没用时比后来任何一支都“闲”,一旦有用,比后来任何一支都有作用,它,就会成为压垮海东军的最后一支稻草!
时也、运也,山东之战,与其说是争夺势力之战,不如说是察罕与邓舍的才略之争,由此可见,开国君王的崛起,并非偶然,即使是起于草莽、来自普通人,但也是混于沙砾中的金子,绝非才具一般的常人。
察罕终败,已是定数。邓舍经此一战,绝代之英雄,终将长成。